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 张雪峰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10月25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迎来85岁生日,作为北京市一所以工作为中心,工、管、理、经、文协调发展的大学。

近年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紧紧围绕国家和首都需求,牢牢聚焦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特色领域,凝聚优势学科,坚持以德育人,扩大办学范围空。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加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显著提升。

拓展优势主体,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7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几经变动,多方融合,学校于2008年合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85年的办学历史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信息特色和行业特色。从东海之滨到西北边陲,学校里活跃着莘莘学子,许多师生在机械工业、计算机、智能制造等技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河北省河间市约3000平方米的高动态导航技术实验室里,一批高精设备正在紧张测试。这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张涛团队设计开发的井下测量工具。可监测高温高压下超深井钻井动态,监测不同井深的扭矩、振动等数据,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20年,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张涛来到河间市建设高动态导航实验室,主要从事传感技术、软件算法、大数据分析的研发。

“学校技术优越,河间市有华北油田的配套企业。产业基础较好,但研发水平较低,亟待提高。这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张涛说,“一般来说,使用我们的技术就像给石油钻探探头装上一只‘眼睛’。”

在河间,张涛带领20多人的团队,着眼国家对油气装备的需求和河间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公共服务、应急救援、智慧建筑等领域对信息计量的迫切需求,专门从事相关技术的研发。相关成果已与当地多家企业合作,有效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我们实验室既有骨干教师,也有青年学生,既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也推动了一些创新研究课题。希望这个实验室加快人才培养,为学科发展积累经验,进一步拓展技术装备应用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张涛说。

在优势学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服务国家和北京战略为导向,聚焦高新技术产业战略需求,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培育“高新仪器与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控制”、“大数据下的循环经济与知识管理”三大特色学科群,推动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快速发展。

辛勤的劳动带来了丰收的果实。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拥有31个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6个。高端软件、传感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成果实现产业化。

立德、庶人、育才以报国为最高追求。

让青年学生团结在信仰的旗帜下,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播撒青春。在近几年首都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中,就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学生。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冲锋在前,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也收获了人生的财富。

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期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共有400多名志愿者参与各项服务保障活动,其中127名志愿者服务于9个业务领域。有300多名城市志愿者,服务于清河站和颐和园火炬传递点等重要地点。

作为北京冬奥会国家体育馆的志愿者,2020级学生刘宇辰不畏艰难,不断拼搏:“我们认真做好志愿服务,为冬奥会的完美呈现而努力。接下来,我们将用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社会,展现青年的责任。”

青春活力的涌动,是信仰力量的凝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持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云思政”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网络思政素质活动,构建教育实践新载体新模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围绕学科特色,紧盯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

拥有设计、制造、自动化等重点专业的机电工程学院积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院负责人介绍,师生利用校内国家级、市级示范中心和实验室,加强实践工作。以大学生创新计划为例。每年50多万元的创新专项经费完全由学生自行安排,涌现出不少成果。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长为相关领域的人才。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校长王永生表示:“我们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的地位,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继续把创新思维贯穿于办学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

拓宽办学范围空新一轮飞跃蓄势待发。

在85岁生日之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也迎来了“乔迁之喜”。

校园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是大学发展的本质。因为校址的变化和学科组合的调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校区分散在北京市海淀区和朝阳区。各校区面积较小,交通衔接不畅。学校资源难以共享和链接,限制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传良表示:“校园规模小、教师培训有限的现实是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

2016年,按照首都的要求,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全力推进昌平新校区建设,积极扩大办学数量空。

2022年初秋,昌平正值红叶季节。随着开放区绿化工作的完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景观工程初见成效。一座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傲然挺立,近1600名2022级新生同时报到住进崭新的校园。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管委会办公室负责搬迁工作的成利军老师说:“2022年7月,学校开始搬迁,新校区总用地面积1183亩,可同时满足一万多名学生的需求。”

2022级新生高博阳说:“学校设施这么齐全,环境这么优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一定不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开放的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新建的演示教学实验室可以利用现代声、光、电生动呈现经典物理现象,有效缓解物理实验室地址分散、空间有限空和仪器陈旧、科学氛围不足的状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主任解蜜表示,新教室还配备了智能书写屏、无线投影屏等信息化设备,可实现移动教学、师生互动、远程授课等多元化教学需求。

王传良说:“虽然我们与一些名校还有较大差距,但通过不断努力,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新一轮飞跃蓄势待发,未来将为国家建设做出新的贡献。”(记者纪宁)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