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人才网

二十一世纪人才网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编、叶朗顾春芳译林出版社编著的《大家的美育课》我们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一次座谈会上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话。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就思维能力、热情和个性、多才多艺和博学而言的巨人”。恩格斯的这句话对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很有启发。我们在谈人才的时候,一般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心灵的教育和人格的培养,不注重引导青少年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恩格斯在谈到人才时,先说“思维能力”,后说“热情和品格”,再说“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这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把我们的目光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遮蔽中解放出来。

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注重精神、品格、心性、涵养的要求。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完善的人性、审美的心灵和良好的修养,是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是精神教育,不是技能教育。康德认为,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实践功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席勒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思想,他进一步认为只有“审美的人”才是“自由的人”和“完整的人”。法兰克福学派将艺术的救赎与反对“异化”、“单向度的人”和人对自我解放的追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海德格尔主张人要回归具体的生活世界,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

真正有审美的人,伟大的诗人,是最真诚的人,审美意识使他们成为最高尚、最正直、最有道德、最自由的人。个体自由的本质是如何一步步超越外在的约束,提升精神境界。马克思在《宣言》中说,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个人境界的提升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美育是给人希望和意义的教育。美育不仅是教人知识,更是教人生活,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增强人在审美中超越局限地把握整体的能力,培养高尚的心灵和行为,培养超凡的精神气质。这是审美和美德的双重培养。

中国美育精神把“精神美”的塑造放在首位。美育的内涵应超越知识技能的传授,其目标是引发心灵的自由和创造,引发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培养和谐的人格和完善的人性。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引领青少年以审美、艺术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强化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为青少年人生奠定良好基础。美育应立足于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华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丰厚土壤。美育应强调经典教育,在教学中注意引入文化经典和艺术大师。克里斯托弗·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引用拉夫尔格的话说,马克思“一直是古希腊作家的忠实读者,他恨不得把那些煽动工人反对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赶出学术殿堂”。我们应该继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传统,让我们的青少年能够阅读、熟悉、欣赏和热爱经典。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

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美育与文化教育并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质。美育的功能重新定义了21世纪人才的内涵。纵观全球,在所有需要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领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素养都有待提高。爱因斯坦曾指出,最高的科学发现往往不是依靠逻辑,而是依靠直觉和想象力。这种直觉和想象来源于审美精神中的自然心理秩序和对宇宙的自然认识。个人境界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和社会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编写该系列丛书的目标是推动美育的改革与提升,以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为核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叶朗是北京大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顾春芳是叶朗·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原标题:美育是精神教育,是给人希望和意义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美育的功能重新定义了21世纪人才的内涵)

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31

版权声明:文字版权归鲍静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